央视关注|开窗见“示范” 示范区用创新实践推动跨域协同发展
10月19日,央视《中国新闻》播发“‘十四五’新画卷”系列特别节目《来长三角原点 看15分钟何以跨三地》,聚焦位于长三角原点的方厅水院,展现示范区以制度创新打破行政壁垒,推动曾被视为“三不管”的省际交界处迈向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实践。详见↓
在沪苏浙边界,今年全新落成的方厅水院,恰是观察一体化的微缩窗口。那现在,我们就跟随着总台记者走进这座跨两省一市的建筑,来解锁长三角融合发展的密码。

胡祎玮 总台记者:我现在来到了方厅水院的廊桥上,在我身旁就是太浦河。整座方厅水院建筑合围的河面中心点,就是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的行政边界交汇点,这里也常常被称作长三角的原点。从空中俯瞰,方厅水院呈现出了一座规整的四合院形制。方厅水院的四个角落分别设置了沪苏浙皖四地的主题展馆,每一处都融入了当地的文化风情与地域特色。

不仅是地理与文化的交汇点,方厅水院本身更是一座科技感拉满的近零碳大型公共建筑。比如建筑顶部铺设的并非普通的黑色瓦片,而是经过特殊设计的光伏瓦,它们一年的发电量足以覆盖方厅水院全年的用电需求,真正实现了自发自用、绿色低碳。

在方厅水院走上一圈,大概需要15分钟的时间,也就是说“15分钟跨越长三角”成为了可能。现在我跨过这条线,就是上海、江苏之间的分界线。这样一座地跨三地的建筑,放在以前要去审批的话,往往要一切为三,交给两区一县的部门分别去办理,不仅手续繁琐,而且耗时耗力。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制度创新恰恰打破了这种壁垒。示范区探索出跨域项目六位一体审批新模式,把原来一个事项需要的“三个文件三个章”优化成“一个文件一个章”,审批效率大幅提升。

再来看我脚下的太浦河,它串联起了沪苏浙两省一市。过去江苏把它作为泄洪通道,上海和浙江则是把它作为饮用水源。定位的不一致导致治理标准的不一致,之前也是问题频发。如今两区一县打破行政壁垒,共同制定一套标准,探索推行联合河湖长制,全方位实现共保联治,成效是显而易见的。太浦河水质持续提升,人们可以在这里漫步、骑行,还能在周边水域体验皮划艇、桨板等休闲项目。

绿色创新的能级效应还吸引了更多高能级项目的落地。建成至今不到半年的时间,方厅水院已经接连承办了多个国际、国内的大型会议,还有世界赛艇锦标赛等重要活动【点击回看2025世界赛艇锦标赛在水乡客厅·方厅水院开幕】。周边的酒店、休闲设施也在加速建设中。更加令人振奋的是,全国首个跨省域高新区已经在示范区落地,围绕数字产业、智能制造、绿色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布局,现在示范区内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经突破了3700家。曾经被视为“三不管”的省际交界处,现在已经成为了人才汇聚、产业集聚、活力迸发的发展热土。

来源: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长三角示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