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国家级创新平台落户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水乡客厅

  7月30日,水污染控制与资源绿色循环全国重点实验室落户示范区水乡客厅启动会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方厅水院召开。长新公司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同济大学、青浦区政府现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水污染控制与资源绿色循环全国重点实验室落户示范区。这是首个落户在沪苏浙两省一市共建区域——水乡客厅的国家级创新平台,标志着示范区水乡客厅功能开发进入加速推进期。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主任顾军,同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青浦区委常委、副区长李峰,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新发展建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桂恩亮等出席仪式。

  会议指出,要聚焦多方共赢,全面扩大科产融合生态圈。国重实验室要在开展基础研究推动原始创新的基础上,积极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围绕重点领域进行联合研发和技术攻关,助力示范区产业绿色转型升级。要打造一流的技术转化平台,加快形成应用需求牵引科研攻关、研发成果加速应用推广的良性循环,不断放大溢出效应,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实现更多“1到10”的转化,推动实现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区域共赢格局。

  会议要求,要坚持共商共建,发挥各方优势,推动协议落地,四方合作走深走实。实验室要导入核心团队核心功能,切实发挥国重实验室科技支撑和创新引领作用,充分体现水乡客厅“创新核”定位。要扎实推进项目建设,保障实验室核心功能空间需求,以高质量的规划建设展现“最江南”与“高颜值”的风貌特色。要切实做好要素保障,用一流的营商环境和优质的公共服务,夯实基础配套,加速项目落地。要充分发挥一体化制度创新优势,全力争取国家支持,凝聚两省一市三级八方合力,推动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的政策机制在水乡客厅创新集成,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

  会议强调,要坚持开放共享,协同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要探索协同创新机制,加强与区域科研机构、产业园区和头部企业的协同联动,创新合作机制,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要推动实现水环境感知和治理模拟器等科研设施和创新资源跨区域共享。要探索面向公众开放,承担起科普宣传责任,讲好生态治理故事,成为示范区展现生态文明的窗口和名片。

  根据协议,示范区执委会、同济大学、青浦区政府、长新公司四方将通过探索跨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集聚长三角区域顶尖环境人才团队和科创资源,吸引国际顶尖科研机构、企业和高层次人才汇聚示范区,力争将全国重点实验室打造为生态环境领域的标志项目和展示窗口、生态文明建设和交流合作窗口,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共同推动技术成果在示范区应用。

  水污染控制与资源绿色循环全国重点实验室

  此次签约的项目基地位于水乡客厅青浦区范围内规划的科普村,属于“三园”中的江南圩田展示园区域。未来将重点围绕绿色低碳发展、流域综合治理、资源循环、环境功能材料、环境健康等方向开展系统性研究,按照“一超脑六中心”功能布局建设,将建设一流的水环境超脑、一流的实验室、一流的概念验证中心、一流的实景展示中心。

  “一超脑”即数智水环境超脑,通过首创“气候-水质-生态”多要素精准调控模拟器,构建国际领先的水环境感知与治理模拟器。

  流域水污染防治研究中心。以研究流域水污染防治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为核心目标,构建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和水生态长效恢复的理论与技术体系。

  长三角无废城市与资源循环研究中心。构建技术装备系统研究新范式与科技创新体系,引领我国无废城市与资源循环应用研究及产业转化发展方向。

  智慧化水-能-资源协同研究中心。围绕“智慧感知-系统协同-低碳转化-资源回收”创新思路,构建集新材料开发、工艺耦合、中试验证、模块化装置设计与智慧管控的技术体系和全链条标准。

  饮用水安全保障与品质提升研究中心。重点攻关水质风险识别监控、品质提升维持与末端保障等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探索供水输配全流程精细化、智慧化运维管理服务新模式。

  物质分离技术创新与工程转化研究中心。重点攻关高性能分离膜材料、精细分离工艺、资源高效回收等关键核心技术,建立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应用的全链条创新模式。

  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绿色低碳治理实景研发中心。推动场地治理从“污染清除”向“生态增值”转型,助力土壤修复的可持续发展。

  排版:东方网

  来源: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