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关注|示范区里一座院、一台车、一个家的故事

  今天(9月17日),央视特别节目《奋进的中国 我们的“十四五”》播出,以方厅水院、产业链协同的智能汽车和跨省医保实时结算为线索,生动呈现了示范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图景。详见↓  

  江海交汇处,龙头昂起,带动万里长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携手,共同创造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体量。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七年,成果正从蓝图落地成景。

  沪苏浙皖齐心协力挑大梁,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推进制度衔接、政策协同、标准趋同。而这一切,在全国首个跨省域建筑——方厅水院有着最直观的呈现。接下来,跟随记者一起来见证长三角的一体化生长。

  陈弋 上海广播电视台记者:我现在正走在长三角的“共享会客厅”方厅水院。这座建筑是全国首例跨三个省级行政区的房建项目,今年刚刚建成并投入使用。现在这里的连廊区是市民和游客可以前来游览打卡的开放区,大家在这里只需要花上短短15分钟,就能够体验这个长三角一体化的微缩旅游。

  方厅水院沿中轴线设置主会馆,总体布局采用了四合院形制。上海馆融入了石库门的建筑风格,江苏馆引入了苏州园林的千年底蕴,浙江馆有绿水青山的江南画卷,安徽馆则以迎客松迎接四海宾朋。

  事实上,长三角一体化不仅仅只是过去省级行政区划的打破,更是产业链、供应链以及在研发合作领域的全方位创新协同,它真正发挥出了“1+1>2”的科创集群属性。

  陈弋 上海广播电视台记者:有电子后视镜,也有物理后视镜,还能够实现盲区的补盲,甚至于像螃蟹一样的蟹行。可以看得出来这台车非常聪明,目前稳居国内智能新能源汽车的第一梯队。许多人所不知道的是,这台车也是长三角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显现。比如说它的核心零部件由浙江和安徽生产,它的高阶智能辅助驾驶算法在江苏完成,它的整车设计和整车量产在上海实现,并最终走向世界。

  不单产业,在民生领域,长三角一体化的成果同样令人瞩目。

  陈弋 上海广播电视台记者:我手里这张小小的医保卡,已经可以刷遍长三角4100多家医院。过去跨省看病需要自费垫付,现在已经实现了跨省医保实时结算。这里是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正式运行到现在已经有两年时间,接待了来自苏浙皖近6万名准妈妈和各类病患。

  从江苏昆山前来的姜先生一家就是其中之一。长三角一体化后的便捷,让他们毫不犹豫把孩子选在这里出生。

  江先生 江苏昆山市民:办异地医保流程比较繁琐,但我们来到这里后,打开医保码就能直接使用。

  吴志勇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青浦分院副院长:我们正在尝试做长三角的“出生一件事”。新生儿落户的相关手续,原来可能要回家乡办理,但现在都可以在线上处理。

  长三角一体化让这片仅占国土面积4%的土地创造出全国24%的GDP,长三角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热土之一。

  从物理空间的“跨越”到制度创新的“破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以方厅水院式的创新架构重塑区域格局。这个区域有9个GDP万亿城市,占全国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串起了长三角发展脉络。交通互联、跨域通办让协同更紧密,154项制度创新硕果正从示范区向全国复制推广。

  来源:央视新闻

  记者:陈弋

  排版:周欣怡